打开适老化模式
|
无障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应急动态
事故灾害信息
县市动态
州政府要闻
省应急厅要闻
重要信息转载
政府信息公开
政策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党建之窗
网上服务
领导信箱
查询系统
业务系统
办事指南
表格下载
警示信息
政务服务
应急宣传
应急常识
视频在线
办事指南
州政府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州政府要闻
“黄河第一弯”秀美新生
发布日期:2022-08-08
作者:
来源:工人日报
盛夏时节,走进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县,群山连绵,河流蜿蜒,碧波万顷的草原,烟波浩渺的湖泊,一幅山川秀美的画卷展现眼前。
玛曲是藏语“黄河”的意思,这里有着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滚滚流水在大地上划出“黄河第一弯”优美的弧线,连接着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及其122条支流发源或流经水域,维系和调节着黄河、长江上游地区的水量与生态安全,被誉为“黄河之肾”和“高原水塔”。
“过去,由于水土流失和干旱缺雨,加上一些人为原因,草场沙化严重,出现了沙化带、荒漠带、盐碱带。10年来,这里治理成效显著,遏制了草原沙化、荒漠化现象,玛曲草原重现了昔日美景。”玛曲县格萨尔黄金公司机电段主任赵海潮在玛曲县工作20多年,目睹了当地生态环境由乱到治、全面改善的生动一幕。
玛曲也是甘肃筑牢生态屏障,推动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把落实黄河国家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两大重点,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实践中贡献甘肃力量。
守住黄河安澜的底线
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流域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在甘南境内流经433公里,补给黄河源区58.7%的径流量,生态治理特殊且重要。甘肃守护黄河、厚植绿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根子上推动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甘肃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N+X”规划体系,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造林复草、涵水固沙、治山增绿、湿地保护等工作,不断加大甘南黄河上游、陇中陇东黄土高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修复力度,渭河、马莲河、泾河等流域水土治理项目有序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等工作加快推进。经过努力,黄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达到120.4亿立方米,甘南州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97%,生态保护和治理效果比较明显。
甘肃牢牢守住黄河安澜的底线,围绕根治水患、防治干旱目标,进一步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加强河道治理工程和标准化堤防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努力摆脱逢雨则涝、无雨则旱的困局。目前,黄河干流甘肃段重点河段治理、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沿线城市等重点区域达到防洪标准,有效提高了黄河干流防洪度汛能力。
“随着水生态持续向好,连续3年在白龙江沿岸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白龙江重口裂腹鱼数量不断增加。”甘南州舟曲县农林局干部侯勇是生态环境改善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甘肃工业企业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沿黄河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5.4%。近年来,甘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全力改变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现状,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甘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持续降低碳排放,开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壮大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储能装置、航空航天、文旅康养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甘肃用好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平台,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形成了碳离子治疗、氢能冶金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增速连续多年超过10%。
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甘肃立足沿黄地区实际,拓展兰西城市群、兰白经济圈辐射性,明确河西、中部、陇东、陇南地区发展定位,努力形成主体功能突出、主导产业鲜明的发展格局。促进沿黄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年跑赢经济增速。
提升改革开放水平。甘肃抢抓用好“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实施外贸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和利用外资突破行动,外向型经济迈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25.8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排名全国第8位。
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今年6月,由甘肃省文物局指导,甘肃省博物馆主办,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等“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单位支持的“木本水源——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展”在甘肃省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通过对200余件(套)陶纹饰、生产生活工具、种植驯养的标本实物、乐舞、原始祭祀和聚落建筑等黄河流域史前文明代表性珍贵文物的展示和解读,探讨黄河文明产生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形成场景,彰显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甘肃持续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推动黄河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延续历史文脉,全面启动黄河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实施炳灵寺石窟等50余项黄河流域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开展马家窑等10处史前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和永泰龟城等34处黄河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充分挖掘时代价值,加强黄河文化阐释研究,以成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为牵引开展文明探源、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研究,精心创作《八步沙》《大禹治水》等一批黄河主题舞台艺术精品,黄河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
甘肃打响“黄河之滨也很美”“天下黄河第一弯”“华夏文明渭河源”等黄河旅游主题品牌着力促进文旅融合,“交响丝路非遗之旅”和“涛涛黄河非遗之旅”入选2020年度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地一域的事。甘肃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坚持“省内一盘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保护补偿等机制,开展祁连山地区黑河、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坚持“流域一盘棋”,强化同沿黄省区的沟通对接,与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签订《跨省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与河南省共同争取国家支持陇电入豫工程,与四川省共同创建若尔盖—黄河首曲国家公园,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今天的甘肃,从黄河之滨到祁连之麓,从雪域湿地到黄土高原,处处都是生态和谐、山高水美的好风光。
上一条:
俞成辉:提升防控效果 巩固清零成果 扩大连胜战果 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全面胜利 尽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
下一条:
左龙一行调研合作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手机扫描直接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