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 无障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州政府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州政府要闻
甘南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15-03-20 作者: 来源:甘南日报
    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更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撑州”战略,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创新文化载体、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甘南”建设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迸发活力
  2014年,全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63亿元,年均增速28%;成功签约8个重点项目,完成合同金额11.2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亿元;投资额完成4.9亿元;文化产业机构数增加到219个,从业人数达2900人。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上,我州成功签约了夏河县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迭部县多儿养生景区综合开发项目、玛曲县高原旅游文化房车营地建设项目等3个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在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七届甘肃省文博会上,成功签约合作市当周神山藏文化国际生态旅游体验区帕乔村民俗体验区安多部落、碌曲县郎木寺藏族歌舞演艺中心和甘南冶力部落民俗文化产业园3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一个个文化项目的相继签约,一个个文化产业的争相启动,全州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新趋势。
  唐卡是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藏民族民间和宗教艺术均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在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甘南州羚城藏文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甘肃华源文化产业集团签订了2.34亿元的甘南藏文化千幅唐卡整体打包上市融资和产权出让项目,标志着甘南千幅唐卡正式走向大市场。同时完成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规划编制工作。
  文化产业发展的背后,凝聚着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的睿智,也凝聚着各级部门及文化工作者的勤劳汗水。当前,包括文化旅游、出版印刷、艺术品业、传媒广告等在内的各项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加快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文化品牌逐渐彰显
  我州各地有许多的民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甘南儿女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承载甘南人文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集中展示了甘南的人文之美。
  目前,我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30项,州级149项。最具代表性的有甘南藏族民歌、“南木特”藏戏、唐卡、藏医药、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还有卓尼巴郎鼓舞、舟曲多地舞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甘南文化点缀得多彩多姿。
  我州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推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十三板块”中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成立“甘肃省藏文古籍文献编译中心”,配备了藏汉兼通的优秀编译人员,对拉卜楞寺十几万函(部)珍贵典藏文献、敦煌吐蕃历史文献、凉州藏文典籍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理编译工作,并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特聘了八位专家学者作为编译中心的高级编审、译审和学术顾问。珍贵古籍普查工作取得新突破,发现了一批以藏文为主的珍贵古籍,整理编辑成《甘南州古籍普查名录》,共21种文献。其中,碌曲县西仓寺院藏书有1930年手抄版《律部》一部、约1760年朱砂版《观世音佛像装藏仪轨经文》一部;夏河县阿木去乎寺院藏书有约1920年墨印本《宗喀巴前期著作》一部、约1930年木刻版《戒律》一部、约1900年墨印本《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帝广论》一部;卓尼县禅定寺院藏书有约1928年拉萨木刻版《甘珠尔》一部、约1710年墨印本《达摩如来经比卢遮那二仪轨》一部;临潭县馆藏、私藏本约1896年木刻版《洮州厅志》一部、约明朝11年简帛类刘氏家谱一册。
文化项目成果丰硕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州把文化工作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挖掘深厚的文化资源,做“硬”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甘南大剧院、州图书馆、州非遗保护中心和州文化馆等一大批文化项目的建设,为全面推动全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拉开了序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对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隆冬,记者走进卓尼县恰盖乡温布滩村中心文化站,在这里过寒假的孩子们,有的下象棋,有的打乒乓球,有的看书,其乐融融。记者了解到,文化站起到了集民智、助民富、寓民乐的作用,村民开会、党员集中学习都在这里。农闲时节,村民到文化站给自己“充电”,学习畜牧业、农业方面的知识,了解致富信息,开阔眼界。每当寒暑假期,附近几个村庄的上百名孩子会来文化站读书、做寒假作业,度过他们难忘而快乐的假期。
  近年来,全州各乡镇已建成9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68个村文化活动室、670个农牧民书屋和122个寺庙书屋,做到了建设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使全州农牧民群众僧侣有书报阅读、有地方阅读,有文化活动场所。
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2013年7月16日,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到甘南,为草原儿女献上了一场鼓舞人心的精彩演出。这是央视“心连心”艺术团首次来我州慰问演出,在全州乃至全省引起了很大反响。
  近年来,我州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在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的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农村、企业、机关等各个领域。利用周末、元旦、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开展彩色周末、民间花会、文艺汇演、灯展、书画展等,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传统文化,积极发展民间文化。2014年,州文广新局组织开展书法、绘画、摄影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50多次,先后举办了“庆元旦”全州书法展览、“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庆五一”文艺演出活动、“吉祥甘南”摄影作品展、庆祝建国65周年书画摄影作品展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使农牧民充分享受到了丰富的“精神大餐”。
    虽然已是隆冬时节,但寒冷仍然挡不住李岗村文化艺术团演员们的舞步。“原来村里文化活动少,表演的节目比较单一,现在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了。”李岗村文化艺术团演员张英萍说。现在,她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姐妹们看演出、排节目。李岗村的老戏台变成了艺术团亮相的大舞台,邻村的群众也都来观看演出。如今,李岗村文化艺术团已小有名气,其他村有什么活动还邀约演出。
  “2014至2018年,将在全州95个乡镇建成668个‘乡村舞台',实现建制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州文广新局副局长罗长胜告诉记者。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统一管理、服务群众”的乡村舞台建设原则,我州将在全州95个乡镇各选一个农牧村进行试点建设,力争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
文艺精品花香四溢
  文艺创作关键在人,文化传承关键在人。我州不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为文化强州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着力保护文化资源,开发文化资源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保持文化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州藏族歌舞剧院对州庆新创剧目大型舞蹈诗乐《美丽甘南·幸福家园》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复排提升。
  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我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木特藏戏,州藏族歌舞剧院(甘肃省藏剧团)创作了大型现代南木特藏戏《唐东杰布》剧本,这是建州以来我州歌舞剧院自己创作的藏戏剧本,开创了剧本创作与藏戏创排本土化的先河。以激活用人机制为突破口,实行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不断优化和培育文化专业队伍。同时,积极发展兼职队伍,从农民群众、企业职工、机关干部、在校学生中挖掘培养业余文艺骨干。相继成立文学、书法、美术、摄影、楹联、诗歌等12个文艺协会,先后培养了1000多名业余文艺骨干,激发了创作活力。州译制中心译制的《新水浒传》在第十五届全国藏语广电节目评析会暨第三十届全国藏语广播优秀节目交换会上荣获影视译制类二等奖,这是州译制中心近几年连续第四次获得国家级专项奖。州庆大型专题宣传片《最近的雪域高原》、《青青大峪沟》等宣传节目的播出,为宣传甘南、提升甘南文化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被称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我州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亮点纷呈,将在全州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甘南,这片承载厚重历史、洋溢时代芬芳的神韵之地,正以历史的光泽、文化的温暖,迈向一个新的高度。(记者 张继元 实习记者 后晶晶)

上一条:甘南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下一条:甘南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手机扫描直接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