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山青,水清,地绿。
舟曲14万各族儿女守望生态家园,畅享生态红利。
六月,漫步在舟曲新城区,徜徉在山水之间,满眼都是醉人的风景。远处白云朵朵,飘逸自如;近处青山绿水,笙歌袅袅。移步换景,原生态的自然装点着山山水水,丝丝凉风沁人心脾,美不胜收。
环境越来越美,生态越来越好,这是舟曲县14万人民的共同感受。
2018年,舟曲县被评为全国818个县市区中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57个县市之一。城区空气质量全年实现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1.26%,这些正是县委、县政府坚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带来的“生态红利”,它正释放出强劲的活力,不仅让群众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还让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收获着越来越多的福利。
生态好了
山高、谷深、石多、坡陡、土薄、水急,荒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历来是舟曲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经历了“5 12”地震和“8 8”泥石流自然灾害的舟曲人痛定思痛,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抢抓机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让舟曲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夏日的舟曲城关镇庙沟村,被淹没在漫山遍野的绿色里,一幅山水油画。
沿着村口的栈道走到观景台,满眼郁郁葱葱,房屋散落林间。潺潺溪水穿村而过,树林、院落、农舍浑然一体,一派生机。平整干净的巷道和整齐划一的房舍,不时有村民农耕归来。三三两两的老人悠闲地在村文化广场聊天散步,一片安宁和谐。
这既是舟曲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美丽画面,亦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县城树木成行、花团锦簇,乡村美丽静谧、赏心悦目,这是游走于舟曲县城与乡村的切实感受。
走在村巷里,一位老村民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起村里的变化。前些年,一些人乱砍滥伐树木,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近年来,舟曲县及时遏制这种乱砍滥伐现象的蔓延,出台封山育林政策,严格规范村民砍伐行为,并大力宣传过度砍伐的危害性。现在,大家保护生态的意识提高了,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目前,舟曲县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3.24万亩,2019年完成义务植树造林193.6万株,在两河口至老县城种植木本花卉1061株、种植攀援植物16166株,在武坪镇红崖沟景点造林600亩。
——完成中央财政造林补贴8000亩;造林绿化项目504亩。
——投资9.4亿元的72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已建成,规划投资18.4亿元的146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正在加紧建设。
——532个村民小组按每月1000元的标准落实保洁费。
——总投资7000万元的2个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5%。
——2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应急治理。
同时,舟曲县加强白龙江综合治理,规范河道管理和采砂行为,守护好一江碧水,并关停影响生态的矿山,持续在村庄周围、村道两旁种树植绿,开展植绿复绿,筑牢生态屏障,让更多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现在少砍树,是为了子孙以后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大量种植核桃、花椒,不少村民搞起了特色种养,收入增加不说,还改善了空气质量。”在大峪乡采访时,村民对记者说。
心情美了
“这里的景色一天比一天美,我们出门就能看美景,还能到种植基地和农家乐打工挣钱,心情美了。”近日,正在城关镇庙沟景区保洁的村民鲁海军赞不绝口。
峰迭镇磨沟村薛军宏老两口60多岁了,几亩坡耕地刨不动了。“荒着就荒着吧。”老人嘴上这样讲,可看着光秃秃不长庄稼的山坡地,心里还是不得劲。前几年镇上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老人扛着锄头带着馍馍,上山种下5亩多核桃树,“望着山上一片绿荫,心里舒坦多了。”
大川镇安子坪自然村老支书杨召生自觉当起了村里的“环保志愿者”,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自觉参与其中。村子美了、靓了,村民的精气神也足了。
环境美,住得舒心;发展美,日子过得舒畅。
以前,舟曲有些乡镇,绿树下分布着不少矿场。这些企业每年能给这个山区小乡带来不少收入。然而这几年,县委、县政府关停了所有的小矿场,还拒绝了多家污染企业入驻。放弃眼前小利,把生态美景留下,良好的生态资源,吸引了众多绿色投资者的眼光。他们都看中了这里的好山好水,准备来这里投资发展绿色产业。
更值得一提的是:舟曲的城市发展将居民生活环境放在第一位,拒绝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入驻,注重引进园艺观光园、生态旅游休闲等项目,倾力打造生态城市。该县亮出绿色品牌,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找到平衡点,除了提高环保门槛外,还大力推进绿色民生工程建设。建成“中国第一楹联文化街廊”,在峰迭新区居民小区打造了13个主题花园,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建成户用沼气池9322座,推广发放太阳能热水器5295台、太阳灶19287台、藏式节能炉灶8666台,改建公益性太阳能暖房4275平方米。完成G345线新老城区道路景观提升工程和峰迭新区湿地公园亮化及改造提升项目,百亩观赏花卉园、万亩油菜花观赏带、白龙江风情带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环境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社会越来越和谐,如今的舟曲正收获着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
幸福多了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舟曲已经成为生动实践。县委副书记、县长郭子文表示,舟曲一手抓生态保护,坚决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一手抓生态利用,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更多百姓享受生态红利。
放下斧头的舟曲林农,向林下要财富,目前全县已建成10万只从岭藏鸡散养基地、6个集中连片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核桃高接换优1165亩、桑蚕种养3300亩、大樱桃示范园141亩,栽植花椒1000亩,种植羊肚菌800亩,充分发掘舟曲作为甘南藏区却又不同于甘南藏区的独特产业优势,实现了品牌效应和群众增收双赢。
——生态补偿促脱贫。将生态补偿作为增加贫困群众转移性收入的重要来源,近4年来共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25万亩,涉及贫困户3920户,户均年增收1250元,草管员201名,人均年报酬200元,实现了巩固生态屏障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赢”。与此同时整合生态补偿资金近1192万元,用于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让农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生态基础富家底。舟曲县以每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为载体,山区造林、通道造林、城镇绿化齐头并进,并结合城市、生态文明小康村及林业生态产业建设,构建城镇乡村、山上山下浑然一体的绿色生态体系。完成在贫困村实施花椒基地1000亩、核桃基地1000亩,实施杜仲基地建设项目800亩,大川镇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180亩。
——生态就业挣票子。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该县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全县共选聘生态护林员1090名,每人每年可增收8000元。将扶贫工作与白龙江生态保护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贫困农民直接参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机制。同时,还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鼓励贫困农民自主创业。
舟曲人这些年对生态的爱护,获得了大山对人的慷慨馈赠,让许多舟曲群众享受到“绿色财富”。(记者 何龙 李建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