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提示
近期,全国一些地区道路交通重大涉险事故多发,较大事故出现反弹,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压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为切实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稳控当前安全形势,现就有关事项提示如下:
一、加强分析研判,提前组织部署。随着气候转暖和“五一”假期临近,群众踏青旅游、务农务工和客货运输等出行交织叠加,景区、林区和高速公路、农村交通流量将大幅增加,交通事故风险急剧增加。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道路、重点企业、重点车辆,深入分析本县市天气情况、交通流量及交通事故规律特点,提前制定风险防范工作方案,按照“严、实、细”的要求,迅速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和资源,狠抓工作措施落实,全力消除事故风险隐患,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二、加强源头管理,集中整治隐患。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深入推进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和道路运输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隐患排查治理成效。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防设施建设和危旧桥梁改造,进一步完善公路沿线警示标志和监控设施设备。要提前排查重点路段风险隐患,加强高速公路桥隧、重点路段边坡监测预警,坚决防范公路塌方、桥梁垮塌导致群死群伤。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公安、文旅等部门要督促客货危运输和旅游运输企业加强“两客一危一货一面”等重点车辆日常维护和检验检测,严格落实车辆安全管理、动态监控、人员教育培训等制度,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要坚决督促整改到位,严防“带病”车辆和“带病”人员上路行驶。
三、加强路面管控,维护通行秩序。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加强路面管控,防范事故风险。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落实联合执法、联勤巡逻、联动惩戒等措施。公安部门要切实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交通违法。交通运输部门要发动路面执法、巡查力量,加强客运站场和客货运车辆集中通行路段值守巡查。各县市要发动镇村干部等基层力量,在进出村主要路口、事故多发路段、农村客运班车通行路段设置临时劝导点,开展违法劝导、安全宣传等工作。要坚持加强违法查处和保障运输服务并重,针对复工复产、外出打工人员乘坐面包车安全风险,既要加大对非法营运、严重超员、非法改装行为查处力度,又要结合实际研究采取统一包车交通补助等措施,保障集中务工人员出行需求。要强化“百吨王”“大吨小标”“大罐小标”“黑校车”以及“低价游”、研学活动使用不符合要求包车等问题的联合整治,切实增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效能。
四、加强部门联动,提升应急能力。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提前策划“五一”假期“两公布一提示”,制定宣传方案,通过“报、网、端、微、屏”等全媒体资源,及时发布天气变化、交通路况、交通管制措施,引导公众合理出行。各县要充分发挥“一路多方”机制作用,公安、交通运输、公路养护运营、保险等部门要协调联动,提前布置应急装备力量,落实警保联动、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和交通拥堵快速疏导措施,做到快速处置、迅速清撤、及时疏导,严防多车相撞事故和长时间长距离拥堵发生。要加强节日期间舆情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五、加强督导检查,狠抓责任落实。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紧盯本县市、本行业重大隐患、重点问题,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直奔基层、直插一线,注重督举措、督成效、督责任,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在督导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就地现场督办,当场整改到位;一时无法整改的,要立即调度落实临时性管制措施,最大限度消除各类安全风险。对于工作推进不力、敷衍应付以及执法不严导致发生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县市和单位要严肃追责问责。节日期间,要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值班备勤制度,遇有重大突发事件、长距离交通拥堵、较大交通事故等紧急事项,要在第一时间快速处置的同时,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刚性要求,坚决防止发生迟报、漏报、瞒报问题。